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工尺谱是怎么来的 工尺谱的民间故事

更新时间: 2024-05-10 14:04:34

导读:古代的乐曲要流传下来既要依靠乐谱,又要依靠人们代代相传,若无人们倾力推广,想必这些乐曲无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那么,工尺谱是怎么来的?工尺谱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工尺谱是怎么来的

工尺谱产生于隋唐年间,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以工尺等字将不同的音高符号命名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记谱法,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尤其在明朝中后期以后,昆腔的流行带动了记谱法的推广和统一,工尺谱在此过程中逐渐成为应用最广的一种谱式。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等同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工尺谱的音高分别以上、尺、工、凡、六、五、乙表示现在音阶的do、re、mi、fa、sol、la、si。古代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板和眼的构成分为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的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出现了用工尺谱谱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其中的每首曲子都能用箫、笛、提琴等乐器进行演奏,它们各部工尺谱的音高、调号、节奏符号基本相同于常用工尺谱,展现出了我国古人在音乐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工尺谱的民间故事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音名而得名。关于工尺谱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故事说:唐代江苏某地有个裁缝叫梁正康,不但做衣服手艺出众,而且吹拉弹唱也样样精通。方圆几十里一些喜欢音乐的人常到他家去登门求教。跟他学音乐的人比学裁缝技术的还多。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梁师傅感到当时口耳相传的音乐教学法很不方便,一个音既讲不出名字,也不能把它记在纸上,比教徒弟缝衣服要难得多。于是便常常苦思,想创造一种记录音乐的符号。但几年过去了,也没想出个眉目来。

梁师傅有个徒弟叫张生甫,学缝纫非常刻苦。这年,生甫要出师了,为把“量体裁衣”的功夫全学到手,每天大清早就在铺房里背诵“量尺”的口诀,重复念着“上尺、中长、合四叶”这些缝纫专用的词儿。在量衣的口决里,“上尺”是指上衣的肩宽和袖长,“中长”是指衣长和围周,“合”指量裤腰头的宽窄;“四叶”是指裤号和裤管的四叶大小等。

每当生甫背口诀的时候,梁师傅多半在天井里练吹笛子。日子一长,生甫不知不觉把背诵的口诀合着师傅的笛音唱出来了。这“上尺中长合四叶”无形中变成了量尺的口诀歌了。粱师傅一听,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心想,这不就是自己多年来日思夜想要创造的记谱法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后来师徒两人又一起反复琢磨,以笛子为标准器,得出了“上、尺、中、长、合、四、叶”7个音名,从此,民间就有了这种用缝纫术语做音名的工尺谱了。

传说是动人的,但作为干百年来在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传统记谱法,其由来与演变,是很难用一个故事来说明白的。同中外所有的记谱法一样,工尺谱的产生,有其特定的音乐文化背景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工尺谱是怎么来的,工尺谱的民间故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标签: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tianqibo.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滇ICP备2022007697号-108